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 高校建设 探究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内涵
【资料图】
1.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领域处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必然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手段、教学思想、以及评价教学的标准等关系到教育基本问题的巨大的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就是指:高等院校着眼于现代信息化手段技术的现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自身教育水平的发展的,全面变革高等教育执行过程中的理念,最终培养出掌握与新知识经济背景相适应的人才。构建数字化校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要跟踪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技术,引进高效率的科研、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和全面服务范围和水平。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等院校发展在当今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主要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标准。
1.2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相关问题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教育信息化体可以达到不同层面的理解。从硬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信息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体系成功建立运行的起点; 从软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相关制度和机构是保证教学平台信息化和教学资源成体系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硬件与软件、设施和制度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相互促进,是信息化教育完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校园数字化的内涵
校园数字化是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校平台,该平台的使用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便捷的教育、学习、交流活动,从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拓展校园的领域,使其跳跃出传统教育的范畴。校园数字化的健设意味着传统校园在教学效率、校园功能等方面的提升,达到教全面信息化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校园,使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集成和管理当今的信息资源,构键科学合理的用户管理、调度权限;数字化校园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统资源一管理、统权限一控制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传统大学所不能发挥的功能。数字化校园也因此把学校的建设面向校外,面向社会,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信息化虚拟大学。
1.4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建设数字化校园,其目标与要求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该目标的显著特点是建设能够自动化办公、应用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蕴含现代信息化核心文化的校园。数字化校园应该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全校的、技术成熟、扩展性强的主干校园网网络,连接起学校的所有PC机工作站、局域网覆盖和设备终端,是全校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
2 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协调软硬件发展
目前,信息化建设上,各高校过于注重投入资源于硬件设备、忽视了软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究其原因是:硬件建设投入的财力较为直接,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较少,而且成效快,大部分学校领导只看到短期的利益。其结果不言而知,科研、教学、管理等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三大环节不能协调。因此,必须保证在硬件灵魂――软件系统的投入,保证其协调统一性。
2.2 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
目前,建设校园网过程中,成立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小组是各高校的统一做法。领导小组是建设校园网最高责任机构,建设过程能否顺利推进,有赖于责任机构能否提升自己的领导才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合理评估建设信息化的进度、预见相关问题和难度,充分利用并配置网络资源,实现数字化校园办公的自动化、教学的统一化和科研管理的公开化。对建设信息化校园有一个确定、成熟的计划,保证信息化建设攻坚克难,在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推进工作一马平川、顺利进行。
2.3 建设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
随着校园网相关硬件建设搭建完成后,应用系统应陆续建立。这些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科研平台管理系统。该三大系统的建立能极大提高管理、科研和教学的效率。但随着数字化校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信息交流的密切,深化这些应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选用的各系统由开不同发商、不同开发软件开发提供,导致数据库的连接共享也各异,这就在形成了“系统孤岛”,使全校内系统的孤立,导致了低水平重复的校内建设,严重浪费资金,使管理、科研和教学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节奏。此时建设访问接口使各应用系统统一管理、调度,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能够访问不同位置时需要使用相同的用户账号和登陆密码。使高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在初期就能以较高的效率展开,提现以人为本的系统建设理念,降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繁琐性。
3 结语
目前,建设数字化校园都在各高校的紧锣密鼓的开展,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挥手、一投足,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握时代契机,大力推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33.
[2]黄锦煜.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2(07):169-170.
[3]卢德江.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0):214.
作者简介
杨海艳(1980-),女,天津市蓟县人。现为天津天狮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信息化。
作者单位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031-02
0 引言
当前,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对高校所面临的整体的教育大环境、教育手段、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校园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高校的发展较早,普及率较高,发展的现状也普遍较好;中小学教育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的投入较大,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较快。而高职院校处于社会边缘人的角色,其起步低、发展晚的现状,更是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如何迎头赶上、奋勇直追,是一件非常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1 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难点
1.1 从观念上说,观念的转变不够彻底
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把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仅当做是技术应用,而没有从观念上转变对数字化建设内涵的深刻认识。没有把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作为改变其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手段,这就可能会导致高校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不能充分满足当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盲目跟风这样一种状况。高职院校没有从自身实际需要和现有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合理规划、全面布局本校的校园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因此建设中的风险评估也存在很多漏洞,为以后的建设埋下隐患。
1.2 依赖厂商,后续的维护和开发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自身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不足,其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一般会采用“校企共建”的联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在项目完成后负责验收,中间的开发过程基本由企业来完成。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或运行不畅,校方在不了解系统的情况下,不能自己进行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系统的更新换代是必然趋势,校方在自身技术力量跟不上的情况下,只好继续依赖厂商。
1.3 技术人员与教研人员分离,导致开发与实际需要的偏离
目前,有技术条件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主要依赖院校技术人员。而系统的实际使用者为高职院校的教研人员。二者的脱节会导致系统开发者不能实地了解教研人员的实际需要,这将会严重影响系统的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同时,教研人员的需求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还可能影响教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发挥。
1.4 建设中重建设,轻视管理的存在
系统的开发运用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正常运转。高职院校在系统完成之后,往往会忽视管理的重要性。他们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人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系统的最终成果上,忽视了系统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这就导致了系统的使用不充分、使用率低的现状,对系统的持续发展不利。
1.5 建设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现实的建设过程中,校方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往往走向了“”的误区。再者,系统的更新与日常维护是数字化建设中常涉及的环节,一项系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不同条件的学校通用。
2 解决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的方式
2.1 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从高职院校自身现状和实际需要出发,研发一套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并将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使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能实际惠泽于教师和学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校园网资源库,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拓展空间有了极大的改变和扩张;教师则可利用资源库丰富教育教学资料,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2.2 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减轻对厂商的依赖
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专业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针对“校企联营”模式所出现的后续更新维护问题,高职院校更应该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在选择适合学校的企业同时,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资本投入。这样,不仅对以后自己独立自主开发系统,以及专业的维护,都是极为有利的。
2.3 技术人员与教研人员的定期交流
如前所述,技术开发人员开发的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系统,在使用者教研人员的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二者功能上的偏差。为弥补这一偏差,更好的使用系统,高职院校应定期举行技术研发人员和教研人员的信息交流。同时,有必要加强教研人员的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座谈会等,让广大的教研人员了解基本的信息化数字化知识,从而参与到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来。
2.4 “两手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齐头并进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校方主要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系统管理的重要性作用,重视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对系统的综合管理和运用。务必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做到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并重。同时,适时招揽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系统的正常高速运行进行日常管理。
2.5 脚踏实地,在建设中稳扎稳打
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校方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用有限的资金、人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数字化建设这一目标。先着手于基础的公用系统和门户网站的开发,舍弃复杂的、经常变化更新的小的子系统的开发,在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3 结论
在面临着起步晚、发展慢的状况之下,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一系列困难:如观念上认识的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上的滞后以及建设中的急于求成,都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数字化与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进程。高职院校要在建设中不断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建设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1):143-144.
[2]吉国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光盘技术,2009(3):17-18.
[3]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24-26.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3篇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高效的交互与科学的使用,而这一过程需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只用在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才能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在高校图书馆在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整合与配置。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探索;创新
“数字化校园”是以宽带网络、校园无线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等数字化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相关管理平台,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存储、应用,从而使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种数字化网络教育校园环境。
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进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现代“数字化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近年来,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许多高校已启动或准备启动这项工作,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发展迅速。
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数字化校园”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数据共享、统一门户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业务和数据平台。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必须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学环境,这些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涵是一致的。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具备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条件和能力。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建设的各种因素
(1)不注重整体规划。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只考虑某一阶段的任务。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时,只考虑如何购买网络设备,如何做好综合布线工作,对后期校园网上的应用没有一个总体方案。在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完成后,才去考虑哪一个部门该上哪一个应用系统、采用什么技术、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已购买设备不能满足即将使用的软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大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认为设备买回来,师生可以上网就可以了,校园网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软件的建设。
(3)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缺少统一协调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势必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时实行统一协调规划,但在应用系统建设时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造成数据存储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交换或共享,“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4)不注重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码标准。在校际间,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民办高职院校就可以建立一个齐备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二、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应对措施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第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构建校园网时要坚持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标准性、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覆盖全院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第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软件系统建设,要整合已有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在应用系统资源建设上,要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结合学院实际,开发切合学院需求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应用系统。第三,“数字化校园”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建成后,还需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队伍,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应包括技术培训人员与技术服务人员等。
三、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思路和建议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明确建设策略
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传统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学院的“网络中心”来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网络中心”仅仅是一个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它们理论上负有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责任,但实际上缺乏统一规划所必需的权限。网络中心如要求教务处提供有关学生资料的数据库,教务处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网络中心”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号召性。
所以,当数字化建设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 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机制的专业化、知识化,能够保证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效果,也能够追究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中,下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专家咨询委员会、“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是学院首席“数字化校园”建设执行官,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最终决策者,负责审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人力、经费的投入等。
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
“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和监督“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执行,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
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保持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各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应是该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最好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决定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要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预算进行瘦身,提倡厉行节约办建设的思想,各项投资要严格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建设和发展方针。
3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资源共享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在学院范围内有一个能共享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唯一的可信的数据资源,使整个“数字化校园”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能够有机地集成,保持所有数据资源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为整个高职院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够多的数据保障。
四、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会深入地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民办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环境。“数字化校园”实施同时, 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将同时进行变革。“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是如此。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6).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加速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教育资源;高校体育;用户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19-03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回顾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其一是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离不开迭展的互联网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播的支持,其三是离不开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以说,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现阶段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以实践性较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现状为例,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较缺乏帮助大学生解决体育课程学习难题的资源内容。同时,对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的建设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欠考虑,不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学练,信息化教学效果总体不容乐观。因此,建设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体育学习的需求,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其更加适合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在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其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大类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和学习网站”十类。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与教材和学习网站为主。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数字化体育资源建设
面对互联网化浪潮,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和改造的问题。为了帮助传统行业顺利地实现转型,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其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是核心,其他八个思维以这一核心为基础对产品定位与规划、研发与供应、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地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使互联网真正融入产品之中并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以符合大互联时代的发展需求。虽然互联网思维缘起于商业领域,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其思维范式对高校建设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以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可将其视为“产品”,利用这一“产品”开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和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是主要“用户”,资源建设者需依托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从规划、研发、应用、管理及迭代更新等各环节予以把控与改进,使其真正满足主要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多集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健身、美体、舞蹈教练”技能专题下,共涵盖本科层次的部级和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382门,但很多课程已停止更新,一些资源链接也已失效。此外,在知名度较高、使用人数较多的学堂在线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体育”为关键词,共搜索到相关课程7门,其中只有学堂在线平台上线的《走近冬奥会》课程采用了学习者可随时加入课程、所有课件全部开放、考核通过即可获得证书的自主模式,其他6门课程均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入学习,课程结束后无法访问相关资源。从互联网思维来看,从高校体育教师、受教大学生和其他资源使用者的体验角度来看,以上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少,在线使用体验差
作为互联网使用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了解新闻、购物、社交和获取专业知识等已成为其日常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数据库这类比较专业的电子资源渠道,他们更乐于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通讯工具等简单便捷的途径直接获取信息”,其中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类应用还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在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动态的同时,还能利用转发、分享等功能实施信息存储和进行二次传播,并能较好地支持富媒体形式信息的呈现,在发挥其社交功能的同时较充分地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和紧紧抓住用户需求的极致思维。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资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74-02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Ling-ji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dea, to creat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build the digitized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service plat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th of ascension,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sources;Personnel training
1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为未来几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教育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现代教学形态[1]。职业院校应立足职教特色,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战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水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信息化教学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2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探索
2.1 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先导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师持续开展“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系列学习活动,利用教研活动、个别交流、观摩优质课获奖教师讲课,探讨和实践如何开展基于信息化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专业教学,强化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扩大受众面。
正是基于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过程中的有了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是职业教育顺应时展,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使得教师在学习信息化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学校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用的原则,把硬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当前,各职业院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目标,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改造,以千兆以太网技术为基础、万兆以太网为目标,按照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结构设计模式构建,各楼区间采用光纤连接,覆盖全部教学场所、图书馆、行政办公区、学生宿舍和家属区,形成了“百兆出口、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宽带网络。学校网站包括学校新闻信息和通知公告、应用软件、教学软件下载、影视资料、网上视频点播、网站留言、站内信息查询等。教师对学习资源自动搜索,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设计,学生不再受线性教学的束缚,可在教师创设学习情景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在线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学习交流的碰撞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活力。
信息化教学意识的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为学校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形成职教特色奠定了基础。
2.2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课程教学运用何种信息教育技术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为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技术障碍,学校列出规划和时间表,对教师加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培训,强化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所要求的教师技能,要求教师从基本信息技术学起,学会制作课件、熟练使用投影仪、在线调用资源库、网上在线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多方面多节点检验教师对实行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与掌握效果。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推动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如下三个特色:一是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他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在培养自身创新精神的同时,也把创新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二是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恰当选择课件、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组织教学,有效地处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职业教育搭上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快车。三是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科研能力。
2.3 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的应用研究,是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助推器
为广泛开展校本教科研,学校购置了编辑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多台数字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等媒体制作设备,并创建录播教室、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开展以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校本教材与课程整合、软件开发为主体的校内课题研究活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密切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多年来,大力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的立项、研究、实施、成果总结与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精神,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最终反哺到教学中,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
3 对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建设集成度高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打造信息化功能强大的管理与服务
建设集成度高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高速公路,采用引进和自主开发并举的方式,比如构建“双核心、汇聚双链路”的环状互为备份容错互连结构,构建强壮的网络架构,开发应用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图书综合管理系统等。建设教学与管理的在线资源使用系统,并开放学习资源的使用。打造信息化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学校办公、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3.2搭建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建设数字化综合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不仅包括系统软件的建设,更要有教学资源内容的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精细的管理,良好的用户体验,使教师便捷的调用资源、组织教学,使学生轻松地获取学习内容、快乐学习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关键所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面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平台,一要有骨干专业主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师学生密切相关,才会有关注度,为教师备课、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第一资料。二是要有多种呈现形式,既可以按专业大类主干课程呈现,又可以按片断化的教学系材呈现,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为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建立并使用“教师空间”,并将“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试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大力推动仿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仿真实训系统是指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拟各种职业教育中实验和训练的工具软件。[2]为加强实训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校购置可大量的仿真实训系统和生产用工具软件,如建筑施工技术仿真实训系统、广联达工程算量造价软件、鲁班工程算量造价软件、数字成图软件、用友财务通软件等,用仿真实训系统和生产用工具软件模拟生产过程进行技能训练,在节约训练时间和经费的前提下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4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当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形成。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加快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关键。马斯洛的需求激励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有多种不同需要,有效激励能够使人们追求更高的需求。[3]因此,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不仅包含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包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课程组织与评估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的能力。在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职业都有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按照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从初级、中级、高级“三级递进”培养途径,列出评价指标体系简表和评价具体方法,学校逐步激励,促使职业院校教师不断向更高层次追求。
4 结论
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职业院校持续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不断更新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让学生轻松地获取学习内容,在体验中获得职业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武马群.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3):1-4.
[2] 王伟,钟绍春,尚建新.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13-120.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
教材的数字化是在当前的出版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些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在大型教育出版集团的引领下,对教材数字化的探究已经初具成果,然而出于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成果只能借鉴,不可复制。我国教材的数字化经历了其独有的道路,这其中,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与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1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转变。
1.1数字资源的转换
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最早是从将纸质内容转换为数字格式开始的,较早期的数字化教材就是纸质教材转换而成的电子书,在这种数字化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资源的碎片化和重构,从而衍生出基于特定的知识点或资源类型的集约型产品,便是人们常说的资源包和数据库。这一类的产品主要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便携性上的诉求,但其形式较为扁平化,通常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资源存在。
1.2交互内容的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及其相关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交互式的内容,MPR教材及点读笔、只读式互动光盘、移动终端应用等各种载体形式也相继出现。交互式数字资源的出现,一方面,通过影、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灵活生动,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满足了用户对数字产品互动性上的需求,各种学习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在交互形式中得以实现,意味着从这个阶段,数字化教材内容已经开始介入教学流程。
1.3教学平台的搭建
当单纯的内容数字化已无法满足整体的课程教学需求时,开发者将这些数字资源整合起来,并借助互联网环境,搭建起集系统化的教学平台。这里所说的教学平台,通常包含了教学设计、教学测评、教学管理三个板块。在教学设计中,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和数字资源,以及通用的设计模板,供教师调用组织,完成课堂教学;教学测评方面,通过在线的方式实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提交、批改等,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教学管理则包含了教学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反馈,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这个阶段,教材的数字化加入了服务的内容,数字教材开发者已经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内容与服务提供方,而教学平台的应用,开始推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向一个更高效、及时、多元、互动的模式转变。
1.4电子书包的应用
电子书包是一种覆盖了数字内容资源、网络环境、云平台、教学软件,以及终端硬件等的整体解决方案,包含了内容提供、平台建设、技术支持与运营支撑。电子书包的应用,从根本上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其设计难度大、条件要求高,且价格较高,故而应用范围并不太广。可以看出,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的数字化产品遵循着辅助教学—介入教学流程—改变课堂模式—改造教学环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功能模式在发展而升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字化教材产品并不是一个演变替换的过程,出于市场需求的差异化,这些产品是并生共存的,并在同一种形式下不断实现着深度挖掘、加工,并增加附加值。
2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发展,有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2.1有效资源不充足
早在教材内容开始进行格式转换的阶段,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数字资源是任意一种教材数字化形式的基础。然而,虽然教材的数字资源经历了解构、重组、集约、分类,其仍然呈现出一种不够用的状态,主要原因有:1)未经过编辑的初级资源较多,质量良莠不齐;2)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有跟风和重复利用的现象;3)过于注重“海量资源”的需求而不进行资源筛选,导致很多与教材知识无关的资源滥竽充数;3)资源编辑或分类方法粗糙,无法满足深层次的教学要求;4)资源的搜集、积累远多过创造,使得版权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虽然看似丰富,但真正能满足教材数字化发展要求和基础教育教学利用需求的有效资源却是严重缺乏的。
2.2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教育主体学校、教师、教材都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和准入政策,而目前的数字化教材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用基本都属于自由的市场行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与基础教育的特点要求格格不入。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主要表现在:1)各主体定位不明。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太高的门槛,传统教材出版者、技术开发方、网络运营方、终端设备生产者,乃至很多教育机构都参与其中,而这些主体对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方盲目争利,将市场竞争引向非良性的方向。2)缺乏监管机制。由于没有相关的监管和审查制度,一方面导致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质量无法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教材版权所有者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而由于无法保障产品质量以及其与纸质教材的关联,数字产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也无法确保。
2.3专业人才欠缺
在数字教育领域,传统编辑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内容、产品策划不懂教育的情况长期存在,而专业人员的欠缺,会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会体现在产品的策划上,使得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产品跟风现象严重,个性特色不突出,无法贴切地满足用户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基础教育数字产品的各研发主体对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的探索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且仍未有明显成果。虽然也有政府资金投入,但其覆盖面积太小,大部分主体仍要自行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而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市场上出现众多的“流星企业”和“流星产品”,因而也让用户面对不停更换变化的产品无所适从。
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对策
3.1重视核心资源,加大开发力度
刘翠航在《基于核心资源的中小学数字化建设——对美国有关政策和实践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围绕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资源’应该成为各种形式内容载体的最终依托。“因为“在可见的未来,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主要的形态。因此,必须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围绕课标和教学目标的数字化核心资源,才能推动基础教育真正的信息化转变。”所以,以课标为依据的数字资源才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应该加大这部分资源的创造与开发。基础教育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课标和纸质教材,否则基础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
3.2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监管
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方面,出版、教育、技术、运营等各方面力量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还是需要认清自身的定位,才能使技术与资源更有效的结合,真正为教育服务。在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应明确政府是投入和审查主体,教育和出版是建设主体,IT或电信业是技术支持主体的定位。应将对数字内容和数字产品的监管提升到与纸质教材同等的程度,同时推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3.3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人才,可以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推动现有人才转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一文中提出了“编辑人员信息化、编辑人员技术化、技术人员学科化”的培养路径。信息化知识、技术手段、教育理念和编辑素养在未来的教材数字化发展中缺一不可,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才是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的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雷鸣,柳紫郁.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15(3):32-35.
[2]李雅筝,周荣庭,何同亮.交互式数字教材:新媒体时代的教材编辑及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75-79.
[3]刘翠航.基于核心资源的中小学数字化建设——对美国政策和实践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9-92.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影视教育;特点;问题;对策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大量运作,使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数字化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相继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电影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的特点
1.较强的综合性。
由于电影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因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不过,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电影不断从文学题材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电影在成长初期,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而且将戏剧性动作改造成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从文学中继承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纪实性。电影更是过多地吸收了小说的叙述、心理描写、结构布局等诸多手法。此外,电影还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吸取了视觉的直接感染力,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二是现代科学技术有力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语言的创新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都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电影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是突飞猛进。
2.浓郁的商业化色彩。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大规模利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同时,开始追求市场利润,把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一味地迎合百姓要求,赢得利润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电影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3.掀起一股新的接受美学观念。
数字技术的普及改变了100多年来人们看电影的方式,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个人化、私密化。数字电视技术使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电影,可以从网络在线或下载观看电影,也可以观看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制作的DVD影碟。在此基础上,电影接受美学也在发生着改变。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又是多种网络和数字媒介的使用主体。可以说,数字化造成了电影受众的分流和小众化。
二、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庸俗化与琐碎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要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步入多元化、平民化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电影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开始融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着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将娱乐作为第一追求。在表现上,越来越趋向于琐碎化,丢弃宏阔的整体感,偏向表现细枝末节,主要表现普通人卿卿我我的个性悲欢离合,满足于人望的展示,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2.艺术形式的模式化与主题的平淡化。
数字化技术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巨大变革,但技术的革新并不能解决积存的旧问题。新媒体下的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轰炸、极其乏味的老套叙事已开始使观众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观众在领略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的同时,看到的仍旧是传统的叙述方式、主题化的表面单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泛泛、艺术风格的含混矛盾等等。可以说,如果模式化不破除,中国电影很难赢得更多国内观众,又谈何走向世界!
三、数字化条件下充分发挥电影教育功能的对策
1.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上要注重作品的教育性内涵。
电影创作人员在创作剧本时,应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主要创作指南;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要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给予启发,赢得观众的好评。另一方面,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人们在电影审美中所要满足的教育要求,应该说是人们对价值的一种需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之一。人们看电影,除了欣赏娱乐,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认识,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为此,电影创作人员应重视电影的教育性内涵,当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说教,应该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强化思想性原则,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性是电影教育的原则,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电影内容到电影形式,从电影指南到观影活动,都要突出思想性,要坚持思想导向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影视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电影教育的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不良倾向要进行批评和纠正。
3.加强电影教育体系建设,为提高电影教育作用提供保障。
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机构中,电影教育的队伍还相当缺乏。我们应着手建立中国电影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学校和社会教育两个部分。在学校教育中,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正确的观影习惯、鉴赏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大学教育中,要把影视和传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要将电影作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电影艺术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利用电影教育的形象,发挥电影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力,运用分析、理解形象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利用电影的社会功能,将复杂的社会现实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去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在社会教育中,要重视对电影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电影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电影作品。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电影教育的作用。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9篇
教育为国家命脉之所系。基础教育又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作为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日益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基础教育内部结构与诸种内外关系的变化、调整甚或是革命。研究其间的关系,对于重构基础教育的基础、深化教育改革,将是很有意义的。《基础教育再把脉》一书作为“教育系列话题”之一,就这些问题作了广泛涉猎和深入探讨,确是一部适时佳作。
如何在全球化与教育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创新,是该书着重探讨的焦点话题之一。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处是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相当扎实,这为国际所公认。但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奇心、求知欲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信心等方面,则还存有很大缺陷。比照西方教育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尚有较大差距。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有很强的开拓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素以善于考试著称,但到了大学教育阶段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之后,就显出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较弱等缺陷。这与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考试均是标准答案与不鼓励孩子有创新的思维不无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了直接伤害。在应试教育的日子里,我们得到的是许多对生命发展并无多少价值的知识积累,丧失的是无数学生创造性的能力。当前教育技术的数字化,将我们的创新教育带上了新的平台。数字化手段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延伸,更是一场革命。在网络上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等等,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这个手段,在内容的支配下,在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想的支配下,为创新性教育插上有力的翅膀。
如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注意加强人文教育、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这是在基础教育层面上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该书探讨的又一个话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基础教育中德育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现在应该是把其内涵扩大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时候了。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人类道德滑坡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们再次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国”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如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得到协调进行,这是要着力强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不能认为现代化就是科学化,中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进程中自有其特殊的价值与使命。我们在中小学德育上曾出现过一些偏差。有的专家在书中尖锐地指出,目前,德育出现了跟着“功利”走的趋向:有功利就搞德育,无功利就不搞德育。这对于中小学生人文道德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这些见解,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思。
该书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问题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使该书增添了浓重的现实感。如何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包括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不至于产生太大差距,这是当前教育部门上下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普通学校,这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沉默的大多数”。关注其生存状态,关心其发展空间,了解其酸甜苦辣,这涉及到教育发展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问题。书中讨论了在教育决策时到底是考虑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照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专家学者们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如说,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其间的剪刀差过大,我们往往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各级教育评估部门往往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评优上,而对各级学校应达到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基准问题则没有兴趣去很好地研究与解决。特别是对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在目前全球化与教育技术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之下,如何使其发展得更快,改变得更好,而不至于产生更深的“数字鸿沟”?鲜明地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深入探讨,对于我们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本书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广阔背景下观照中国基础教育问题,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对于许多问题的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值得强调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在“教育在线”网站上部分内容跟帖,让人们了解到不少真实而有份量的见解,领略到人人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和声。这种对话者在场的参与、互补、碰撞的特点,为别种教育类书籍中所未见。
数字化与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习资源;双语教学;数字化;达斡尔族
一、绪论
任何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在长期相互交往过程中必然产生双语现象。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正快速被强势语言吞没。达斡尔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母语使用环境萎缩。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小学的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应该要从低年级抓起。双语教学,这既体现了民族、语言平等的原则,又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需要。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的高速传播系统为教育开辟了新天地。信息化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因此研究数字化双语教学对提升双语教学效果具有实际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数字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教学中运用,它有很多优点:数字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数字化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数字化教学说的通俗一些就是运用一些信息化设备,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载体进行的教学。
二、本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日趋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近二十年的双语教学研究中对达斡尔族的研究相对较少。在1998年出版的韩达主编《少数民族教育史》中《达斡尔族教育史》分卷(申建中、苏德、谢兰荣编写)是现有的第一部研究达斡尔民族教育历史的专著。达斡尔族双语现象的产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辽国契丹王朝是被汉族王朝承认、有正式盟约的统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朝。达斡尔族有着与汉族友好交往的深厚历史。达斡尔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语言使用上经历了单语化(即母语化)、达满双语化、达汉双语化等过程明末清初,比较封闭,达斡尔族内部以本民族语为唯一的交际用语。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单语单文化(即母语母文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从清中期至清末,达斡尔族与满族发生了十分广泛的文化接触,出现了兼通满语满文的达满双语群体。新中国建立后,更多的达斡尔人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汉文,在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达汉双语双文化人。现在在达斡尔族数字化教学中,教师普遍乐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资源不足和达汉双语师资紧缺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三、达族小学生数字化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点简介:齐齐哈尔市有近20000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梅里斯区(10000多人)和富拉尔基区(6000余人)。
表3-1是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聚居区内学校与人口基本分布情况。
问卷基本情况:问卷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对语言的态度,量表测试分为听力测试与口语测试。
从表3-2中可以看出,学生多数只是偶尔使用母语,但仍然占一定比例,一般在2%左右浮动。
表3-3 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态度
上表显示:48.5%的小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而34.1%的小学生持支持的态度,17.4%的少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
表3-4 您会选择哪种授课方式
关于双语教学班与汉语教学的选择问题,54.5%的小学生选择双语教学班,33.5%的小学生选择了汉语教学班,其余同学表示无所谓。
四、达族小学生双语教学策略
通过上文的调查以及访谈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了解了达语的使用与保持成下降趋势。面对达语的弱化现象,通过问卷与访谈,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达语使用环境与机会明显减少。
第二,受汉语强势地位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及家长对升学就业问题的思考。
第三,教师的母语水平相对稳定,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由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发展,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非母语的大环境之中,语言环境萎缩导致孩子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而双语教学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接触达斡尔语。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
因此,首先,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便是最理想双语教学策略。既可以帮助双语教学,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建立双语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移动学习各种内容。最后,建立鼓励政策,形成良好学习环境与氛围,使之得以形成一种崇尚母语学习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新卫,牛小莉.从语言的两个基本特性看新疆的双语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1(6):74.
[2]柯和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
[3]王艳萍.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17-18.
[4]辛宏伟.近二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研究的元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93.
[5]丁石庆.莫旗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标签: